2009年,西部蚕茧产量已占到全国的51%,生丝占全国产量46.5%,绸占29.8%,西部地区在全国茧丝绸产业已据有一席重要之地。为促进行业交流,加强东西部合作,共谋丝绸发展,由中国丝绸协会主办,四川省商务厅协办,南充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西部茧丝绸发展高峰论坛”于2010年8月15日在中国绸都—四川省南充市隆重举行,全国20多个省区市茧丝绸主管部门、协会、科研机构、企业的领导和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
中国丝绸协会弋辉会长在讲话中分析未来茧丝绸发展的几项主要任务,一是要坚持不懈地调整和优化茧丝绸的地区、企业和产品结构;二是要坚持不懈地克服和解决制约茧丝绸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提高桑蚕综合利用率,加强对丝绸面料防皱的技术问题;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茧丝绸业的投入。
科研始终是推进一个产业前进的不竭动力,曾在印度工作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龙就中印蚕业的科学研究做比较,他认为与印度对比,我国桑蚕科技力量分散重复,运行效率不高,投入资金不高,基层农技推广人才严重不足,对此,应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流通作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是实现资金、货物、信息流转的重要环节。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董华新总裁说,进入本世纪以来,电子商务给茧丝绸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电子交易市场为茧丝现货流通提供各项交易、交收服务,发挥诚信保证、质量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远期交易机会的存在,电子交易平台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规避未来风险的工具,为行业提供价格风向标的信息服务。董华新建议,为了平抑价格非理性波动,一是加大对西部地区桑蚕业的支持,把产品“蓄水池”做大;二是权威部门应调查全国茧丝生产成本,及时发布;三是健全厂丝储备机制;四是改变厂丝收放储方式。合力打造生丝出口平台。加大对西部桑蚕业的支持,把“蓄水池”做大。
丝绸是承载着厚重文化历史的商品,丝绸企业经营的不仅是商品,还是文化。南充市茧丝绸公司苏明利发表了主题为“对弘扬中国丝绸文化的思考”,从文化的概念开始说起,对建设和完善中国丝绸文化体系提出了远大愿景,他豪情满志、幽默热情的演讲得到全场多次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掀起了论坛的小高潮。
东部地区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江苏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沙卫平在论坛上分享交流了企业经营转型的经验,生动地介绍了一个国有企业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历程。2010年,江苏省丝绸集团实现利润有2.5亿,丝绸仅占不到十分之一,丝绸业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江苏省丝绸集团开拓思路,通过品牌营销、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手段,打造“一链两翼”,放弃中间缫丝、织绸加工环节,下抓新型蚕种的选育推广,上抓高端的服装品牌和丝素、丝肽的运用。江苏省丝绸集团此举既给自己带来了效益,又为其他民营企业留下中间加工生产的环节,所谓是一举两得,国企民企和谐发展。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陈国强,达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费建明,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主任刘吉平,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董事长郑桂泉,分别从各自从事领域角度出发,做了精彩演讲。
此次西部茧丝绸高峰论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不少新观点、新思维激情碰撞,台上台下互动频繁、热烈,真正实现了论坛的主题:促交流、强合作、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