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降低Modal/棉混纺针织物起毛起球方法

                                

    Modal/棉混纺针织物耐起毛起球性能差,文章分析了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纺纱、编织染整过程中降低起毛起球性的措施,以期提高该织物的服用性能。


    Modal纤维是一种新型高湿模量纤维素纤维,具有十分优良的性能(见表1),集棉的柔软、粘胶的吸湿能力、真丝的光泽于一体,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纤维,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这类织物容易起毛起球,使得服用性能大大降低。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用Modal/棉(50/50)混纺针织物进行了多次实验,并探索出了一些改善起毛起球的生产经验。

1影响起毛起球的因素
    起毛起球是指附在织物表面的绒毛或外漏纱线上的短纤缠结成小球的现象。起毛起球的过程包括:(1)最初产生高密度的松散绒毛;(2)绒毛趋向于卷曲、相互缠结;(3)缠结变紧并附于织物表面。起球的难易与纤维、纱线、织物的组织结构和性质有关。
1.1 Modal纤维的自身特点
    Modal纤维大分子聚合度在2500-4000之间,比棉小300倍左右,无定型区比棉稍高,纤维干模量低,这些大分子特性决定了它具有良好的吸湿溶胀性能,而且轻柔、滑顺。但湿模量较高,在水中纤维间的移动增多,摩擦因数增大,容易产生严重的原纤化倾向,表现为易起毛起球。
1.2纺纱工序的影响
    Modal纤维整齐度好,杂质少,松散性大,抱合力差。纤维经过清花、梳棉、并条,尤其在细纱工序受罗拉拉力的作用,对成纱毛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虽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但仍有部分毛羽外漏在纱线表面。
1.3针织物组织结构的影响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的影响较大。如线圈长度相同,当单位面积内编织点少时,起毛、起球的几率就大。
1.4染整加工的影响
    染整加工对整个面料的最终性能起决定作用。实践证明,某些工序如丝光、连续漂白对织物的湿摩擦力和拉伸力较大,会增加Modal纤维的起毛起球程度。
2降低起毛起球的措施
2.1纺纱工序
    在纺纱过程中,处在加捻三角区的纤维由于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反复内外转移,致使大多数纤维的头端、尾端或中间部分伸出纱身,形成毛羽。为减少毛羽,纺织厂根据自身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配棉、优化工艺、采用先进纺织技术,尽量控制毛羽的产生。
2.1.1  配棉比例
    环锭纺纱中大部分毛羽是纤维头端、尾端外漏形成的。纱线截面内纤维根数越多,纤维长度越短,短绒越多,产生毛羽的几率和数量也随之增多。因此,在配棉时要综合考虑纤维的细度、长度、卷曲度等各项因素,为纺前选择优良原料的配比打下基础。
2.1.2前纺工艺原则
    棉条中纤维弯钩的存在会使纱线毛羽数量增多。因此,在前纺各工序中应力求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和分离度为原则,尽量排除短绒并减少新的短绒产生。
2.1.3细纱
    纱线的毛羽主要产生于细纱工序,因此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控制毛羽的增多,可以采用“适当大捻度,小后区牵伸倍数,大后区罗拉隔距,小钳口隔距,中加压,低车速,中硬度胶辊”的工艺原则,来提高成纱质量。
2.1.4络简
    由于络筒过程中纱线与机器部件摩擦、碰撞严重,使一些纤维的尾端脱离纱线而重新产生毛羽。因此,络筒过程中一般采用“络纱张力小,络纱速度慢,金属槽筒”的工艺。同时需要保持络纱通道光洁、无毛刺,良好的运行状态。
2.2编织工序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有很大影响,结构紧密的组织比疏松的组织不易起毛起球。图1为纬平针织物和1+1罗纹针织物的纵横向密度乘积(总密度)与毛球质量的关系。由此可知,随着针织物总密度的增加,毛球质量显著下降。因为紧密针织物与外界物体发生作用时,已经存在的毛羽由于纤维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不易滑到织物的表面,故可以减轻起毛起球现象。由此能够推出:(1)细针距针织物比粗针距针织物不易起毛起球;(2)纬平针织物比罗纹针织物起毛起球现象轻;(3)布面比较平整、光滑的织物比布面凹凸不平的织物不易起毛起球。因此,可通过选择针织物的组织结构降低起毛起球的几率。

2.3染整工序
2.3.1烧毛
    烧毛是减少毛羽降低起毛起球的好方法。但是对针织物烧毛比机织物烧毛困难,而且坯布下机经处理后,强力下降,手感硬,染色品种色光不亮丽,这对于Modal/棉混纺针织物的优越物理性能和服用性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此工序慎重选择为好。
2.3.2工艺参数调整
    染整工艺确定后,适当对浴比、时间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以适当加大浴比或改进工艺曲线缩短时间。这些也都有利于减少起毛起球的发生。
2.3.3的使用
    在漂白处理过程中可以加入抗起毛起球剂。染色过程中加入柔软剂以减少纱线之间、织物与染色机之间的湿摩擦力,同时可以控制纤维从纱线内漏出尾端,从而降低起毛起球的几率。
2.3.4毛羽贴伏法
    毛羽贴伏法就是用和物理化学方法,使毛羽紧紧粘贴于织物表面,达到减少羽毛,降低起毛起球的目的。具体是利用树脂类或化学粘合剂,经轧压,使毛羽倒伏,固定于纱线表面。基于这一原理,我们选用了从日本进口的特殊粘合剂Bindei-GK和树脂整理剂A-Pole-5进行实验,结果如下:Bider-GK手感偏硬,Pole-5较柔软;亮度前者暗,后者明亮;起球级别分别为2、3。可以看出,粘合剂并未改善起毛起球,反而降低了织物的亮度且手感硬板,而树脂整理剂A-Pole-5对防止起毛起球有很好的作用。
2.3.5生物酶的应用
    选用纤维素柔软酶对Modal/棉混纺针织物进行处理,可以提高织物表面的光洁度。但对起毛起球性并无改善作用,因为该纤维素酶组分内的内切酶能够进入到棉纤维的内部,而不能进人到Modal纤维的内部,所以并未把Modal纤维的毛羽去除,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又重新漏在纱线外端,进而卷曲成球。关于这一点,我们做过坯布实验,实践仪器:顶破强力仪为上海第七纺织厂Y631型(根据GB/T 8878-2002);加压起球仪为温州方圆仪器厂YG502型(根GB-T4802.1-1997)。如下结果证实了纤维素柔软酶对降低Modal/棉混纺类织物的起毛起球性无明显作用:生物酶处理织物的顶破强力为197N,未处理的为234N;两者的起毛起球级别均为2级。
2.3.6设备的影响
    生产Modal/棉混纺针织物对设备也有选择性,一般最好采用松式加工。前处理可选用新型液流染色机,如香港立信公司生产的ECO-38型染色机对布面的湿摩擦和拉伸力较低,烘干时选用日本伴工业的短环式烘干机等;定形时采用意大利MOD公司的MON-TI Z211/C型呢毯预缩机,对产品质量和起毛起球性有控制作用,而连续生产线对织物的轧辊压力和拉伸力大,不适于生产Modal/棉混纺针织物。因此设备也对毛羽有一定影响。   
3   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能够使起毛起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减少起毛起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纤维生产、纺纱、编织等生产过程采取综合措施解决。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