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蚕共育的条件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小蚕共育的目的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充分说明了饲养小蚕的重要性。小蚕共育的目的是增强小蚕体质确保大蚕安全、实现蚕茧优质高产。小蚕共育的优点:

        (1)有利实现科学养蚕,采用先进的养蚕技术及设施,促进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养提供保证,蚕茧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2)有利于消毒防病。克服小蚕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弱,容易感染病菌的困难,减少遗失蚕、保证蚕头数,小蚕共育能做到蚕室蚕具全面消毒严格防病的措施,减少感染病原机会,可有效控制蚕病的发生。 
                        
       (3)有利于提高工效。小蚕共育可节省桑叶、人工、燃料和用具用房,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共育室的条件
                          
       1、建立小蚕专用蚕室。选择周围环境干净、空气新鲜无污染的独立的地方建立。小蚕共育室需保温、保湿性能好,应设专用的蚕室、蚕具、贮桑室。共育室、蚕具不得同时供饲养大蚕用。周围环境一定要能做到经常消毒,进入共育区大门设立消毒池;蚕沙坑不能设在共育室窗外上风处,以免病原被风吹带回蚕室内

       2、建有小蚕专用桑园。小蚕桑园要根据小蚕用叶的特点加强桑园的水肥(以复合肥、有机肥、生物肥为主)及除虫等管理,保证小蚕用叶的质量。

                          
       3、建立一套严格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职责、防病卫生、质量检验等管理制度。
                          
       4、建立一个跟踪服务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了解小蚕分发到农户后,小蚕生长发育及发蚕区蚕病发生的情况,指导农民养好及防病工作。
 
       5、选用技术熟练、工作认真负责的专职共育人员。共育室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饲养技术要熟练,细心,掌握一般常见蚕病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三、共育的主要技术要求
                          
       要养好小蚕,消毒防病是基础,优良的品种是关键,精心饲养是保证。
                          
       1、建立、建全和严格执行消毒防病制度。消毒防病一定要贯穿蚕前,蚕期,结束三个生产环节。
                          
       (1) 养蚕前消毒。以全面彻底、务求实效为原则,蚕室(贮桑室)蚕具实施“二消一洗一熏”既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最后熏烟。消毒: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溶液或用2~3%福尔马林、0.5%的石灰水混合液将蚕室内上下四周喷雾消毒。消毒要做到蚕室六面全部喷到,喷后将门窗关好,保持30分钟的湿润状态,蚕具消毒以浸渍消毒最佳,一般浸渍30分钟为好。要注意以上季或上年蚕病发生种类作为重点,进行针对性消毒,做到分次消毒,全面彻底。如针对病毒病使用2%石灰浆。全面消毒使用强氯精、毒消散、漂白粉等,为提高消毒效果,浸渍消毒不少于半小时,喷雾消毒保湿半小时,石灰浆要用混悬液,漂白粉用澄清液。
清洗:既是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清洗,清洗时应该注意的是:1、清洗前喷消毒液;2、清洗用水水质要好,严禁在死水沟塘、河边清洗蚕具;3、清洗出的垃圾污水等要远离蚕房。“一熏”:用毒消散进行蚕室蚕具及蚕室空气熏烟消毒,烟熏消毒密闭24小时(24℃)以上。毒消散要充分发烟。总之,共育前消毒防病以创造无毒或低毒环境为主,蚕室、蚕具消毒,关键是打扫清除、洗刷、消毒、曝晒,特别是新蚕具一定要充分曝晒,消毒晒干后才能进室;消毒后的蚕室、蚕具,要防止病菌的再次污染;在蚕室、蚕座消毒的同时进行室外周围环境消毒。

       (2)养蚕期间消毒防病。小蚕共育中“消毒防病”必须贯彻生产全过程,除了上述的蚕前消毒外,蚕期的消毒也是关键,一是做好共育室的清洁卫生工作;二是蚕室蚕具要严格消毒;三是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工作。养蚕期间,蚕室内的病菌病毒还会随人员、桑叶、空气带入而逐步积累,因而消毒防病其间必须注意做到:进入蚕室首先洗手,换上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做到三洗手:进共育室前洗手,切桑给桑前洗手,除沙匀扩座后洗手;二换鞋:进蚕室换鞋,进储桑室换鞋;一清洗:室内鞋和蚕室、储桑室及其入口处每天用清水冲洗,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每次给桑除沙后及时清扫共育室地面,每天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一次。湿度大时可在蚕室内四个角放置未化的生石灰用来吸湿,蚕室内配置消毒缸,病弱小蚕要投入缸内消毒后再倒入蚕沙坑,防止病原扩散。蚕体、蚕座的消毒。消毒药剂要考虑蚕的安全,规范用药,不可滥用药,以免引起药害和造成浪费。常使用的药物有:新鲜石灰,“防病1号”,防僵粉等。小蚕在收蚁开始要洒“小蚕防病一号”,以后在每龄起蚕使用“小蚕防病一号”1次;发生僵病时每天使用防僵粉1次,病愈后每两天用药1次。每条蚕背腹部都要撒到药,撒药后5-10分钟撒隔沙材料,然后给桑。要根据气候和蚕室环境加强针对性处理,如多湿时加用新鲜石灰粉,桑园害虫多发僵病时,加强防僵处理,多用防僵粉等;各龄止桑时必须用一次新鲜石灰粉,各龄食桑中每天撒一次新鲜石灰粉或“小蚕防病1号”或交叉使用,防止蚕病发生。在共育将结束分发小蚕时分发前进行一次蚕体蚕座消毒,即洒“小蚕防病1号”,使用量要适量偏多,蚕农领回小蚕应立即再使用“小蚕防病1号”消毒;“小蚕防病一号”、石灰粉、 防僵粉一定要新鲜,现开现用,保证药品的有效性。蚕具的消毒。饲养小蚕用过的塑料薄膜、蚕网、给桑用具等等要每龄消毒一次,用过的蚕筷要随用随消。
                          
       (3)共育结束后的消毒防病。小蚕分发后应立即进行清理消毒,首先是蚕室全面清理,清理出来的蚕沙及垃圾在搬运的过程中要防止沿途散失、病原扩散;蚕沙要倒入专用的蚕沙坑堆沤,严禁直接入桑园;对用过的蚕室(贮桑室)蚕具实施“二消一洗”做法与养蚕前消毒一样,如果有蚕病发生,要进行针对性消毒。每个共育批一定要间隔一定时间,要充分做好蚕前蚕后的消毒工作。

                          
       2、选用优良的品种
                          
       小蚕好不好、第一步是蚕种,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如强健性品种:“两广二号”、高产优质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等合格的优良品种。蚕种领回后要做好蚕种的催青及卵面消毒工作。
 
       3、重视催青
                          
       (1)采用二段催青:前期1―4天温度24-25℃,干湿差1.5℃,自然光照,后期5―10天温度26-28℃,18小时以上的长光照,干湿差1℃。

       (2)采用自动化催青室按标准温湿度、光线进行催青,共育室在蚕种到达前一天升温达到25-25.5℃,干湿差1-1.5℃,蚕种安全到达后每天要做好胚子检查工作,按胚子发育程度根据催青标准进行调节温湿度、光照进行催青,促使蚕卵转青、孵化齐一。

       (3)提高一日孵化率。蚕卵见点后进行遮黑处理一般1-2天,孵化当日早上5时感光,春季在上午9时夏秋季8时开始收蚁,收蚁时温度可降至25℃,收蚁后,应升温至标准温度28-28.5℃,保持干湿差0.5℃左右。

       4、精心饲养及管理
                          
       抓好共育室的管理及精心饲养是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就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严格管理。共育人员需责任性强,技术较熟练,若共育室的饲养量较大,在管理上要分组,责任到人,做到专用蚕室、专人饲养、专用蚕具,专人监督,建立奖惩制度。保证每项技术要求及消毒防病工作的实施。

       (2)精选桑叶。小蚕收蚁后第一回给桑前,用小蚕“防病一号”在蚕座上轻撒一层,经5-10分钟后喂食新鲜桑叶。在小蚕用桑上一定要做树上精选桑叶:以叶色为主,叶位为辅,选用无毒、无污染、无虫口、上部新梢适熟叶。各龄蚕适熟叶标准,收蚁用叶采新梢最大叶上一叶,叶色嫩黄色,含水率在78-80%,喂蚕后咬食成孔状为合适,切忌使用过老、老嫩不均叶。防干塑料薄膜要盖严盖好,保持桑叶新鲜,促进蚕儿饱食。1龄用叶,叶色黄中带绿,叶面展开,稍有光泽的第2、3位叶;2龄饷食用叶按1龄期用叶标准选用,饷食后要选用叶色绿带黄的第3、4位叶;3龄饷食及第二次用叶按2龄期用叶标准选用,从第三次给桑开始选采浓绿色第4、5位叶或三眼叶。采叶力求老熟一致,不采虫口叶、黄叶、污染叶等。小蚕采叶时最好用透气好的竹箩装放,不要挤压太实使桑叶发热、发酵,导致发生细菌性胃肠病。桑叶采后立即抖松,用湿布、尼龙薄膜遮盖,以保持桑叶的新鲜。要专门设立专用贮叶室,贮叶室要求清洁、阴凉每天清洗消毒一次。

       (3)小蚕适宜的温湿度。小蚕期在低温条件下极易造成发育不齐,必须认真调节好温湿度。1龄温度为27.5-28℃,干湿差0.5-1℃,2龄温度为27-27.5℃,干湿差1-1.5℃,3龄温度为27℃,干湿差1.5-2℃。饲养过程中温度不可忽高忽低,每次给桑前半小时揭开薄膜,通风透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均匀。

       (4)给桑均匀。给桑前处理:提前扩座,由于小蚕期生长迅速,为使蚕儿充分饱食,健康发育,必须提前结合每次给桑情况进行扩座,扩座时动作要轻,不要粗放,以免弄伤蚕体造成感染。给桑前应匀座、扩座,揭膜通风换气和蚕体蚕座消毒。保证蚕头密度合理,蚕座平整、规范,便于撒匀,保证蚕的良桑饱食。给桑:给桑的原则是既节约用桑,又要蚕儿充分饱食,小蚕提倡每天三回育,特别是将眠前要饱食,以后见眠蚕开始减食,眠齐后停食。可以观察蚕儿眠是否整齐,以便进行眠蚕处理。防止饿眠,影响小蚕的体质。给后处理:给桑后要及时盖膜保鲜。未盖防干膜不可扫地,防止造成桑叶污染。给桑盖膜后,将剩余桑叶清出共育室,清扫地面,室内清理后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眠中剩叶全部清掉,储桑室换水、清理、消毒。

       (5)眠起整齐。①加强眠起蚕座的处理。除沙不但能保持蚕座的清洁卫生,也是饲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防病保健措施,尤其是在小蚕这种高温多湿的环境中,除沙更显出其重要意义。1龄蚕要进行一次眠除,2龄起、眠各除沙一次,3龄起、眠各除沙一次,除沙时要不伤蚕体,及时清除蚕沙,以防发病。②控制日眠。收蚁时间:春季是上午9时、夏秋季是上午8时前收蚁。饷食时间:第2龄饷食14:00―16:00,第3龄饷食14:00―18:00。就眠一定要饱食就眠,就眠达到90%时(蚕儿出现三角形新头部为眠),才能撒石灰止桑,就眠不齐时,则应提青分批。对提青后的迟眠蚕应给良桑,促其发育。防止蚕儿遗失。见起蚕后适当补湿,以利蚕儿蜕皮。饷食应掌握90%以上的起蚕头部呈灰褐色,蚕座上不见眠蚕时为饷食适期,饷食不应过早,过早会影响到蚕的发育整齐度。饷食用叶要新鲜,偏嫩,给桑量为上龄最大用桑量的80%。

       (6)及时淘汰弱小蚕、迟眠蚕及病蚕。每次给桑前要注意观察,发现病、弱小蚕、迟眠蚕时要及时隔离和清除、淘汰。并进行蚕座消毒,对病、弱小蚕、迟眠蚕要用蚕筷夹出,捡出的病、弱小蚕、迟眠蚕不能乱丢,要放入蚕室内专用的消毒缸内。并要对病、弱小蚕、迟眠蚕进行显微镜检查,掌握小蚕群体健康状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无病,健康的小蚕送到农民手中。

       (7)严防病原的扩散和传染:①除沙后的蚕沙一定要认真处理,要修专用的蚕沙坑,蚕沙倒到蚕沙坑要经过高温发酵方可使用,但不要用到桑园,蚕沙坑一定要远离共育室及桑园,装蚕沙用的箩和车一定要专用且每天要进行消毒,防止病原全散播。②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共育区。包括购买小蚕的农户,共育室在小蚕发放时应有个隔离地带,隔离发放,领蚕人员不得进入共育室工作范围,共育室周围不得饲养畜禽,防止外来人员把病原带进共育室;小蚕分发时,应除沙后分发,不要将蚕沙、小蚕用蚕扁蚕网带出共育室,为防止室外污染。共育期间,共育人员相对固定在共育区内,不能到养蚕农户家串门,以防病菌带回共育室。③桑叶的消毒。食下传染是蚕病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桑叶是蚕的饲料,桑园中有许多有害的昆虫,比如说:桑螟、桑尺蠖等,据专家论证,这些桑园昆虫有很多种病可以与蚕发生交叉感染,这些桑园害虫发生病害,病死的昆虫污染了桑叶,继而被带到蚕室,蚕食下污染的桑叶则会导致发生蚕病,要切断这个传染途径,目前,桑叶消毒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④蚕种的消毒。蚕种从出库到共育室经过一定的运输过程,蚕种有一定的湿度,碰到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在运输过程或回到共育室都极有可能受到污染,比如:在我区4―6月的雨季,温度在23℃以上时,极有可能被曲霉污染,在收蚁时会感染曲霉菌,一龄眠时发生大量死蚕。所以蚕种的卵面消毒很重要,在蚕种拿回来后或在催青后期(蚕卵转青后)用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清洁流动水漂洗干净,快速晾干,继续催青至孵化。⑤加强桑园的喷药除虫工作,减少桑园害虫病害对桑叶的污染。
                          
       (8)发蚕时间要适宜。从蚕的生理发育看,1―3龄为小蚕期,它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及抗病力都较弱,容易感染病菌,在饲养方面要求也较高,所以共育的发放时间最好到3龄结束、4龄起蚕第二口叶为宜。
                          
       (9)防止蚕儿农药中毒。在养蚕前和养蚕中注意了解桑园附近施用农药的情况,桑园喷药时必须注意药的残效期,最好用叶前先做试验,蚕期及发蚕时注意蚕室周围农田喷药情况,预防小蚕农药中毒。

       以上是建立共育室所必备的条件及共育的主要技术要求,每个共育室只有严格按照共育的主要技术要求去做,才能保证育出发育整齐,体质强健的小蚕,才能确保蚕茧产量的稳产高产。




评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