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里丝,原名七里丝。关于七里丝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目前得到认可的一个观点是:该丝的源产地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浔有七里之遥(今属湖州市南浔乡横街乡),因而被唤作“七里村”,七里丝因此而得名。这个小小的村庄在元末形成之后,便开始生产后来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了。
这种用木制丝车缫制的土丝为何如此质优呢?原来它有三个秘诀:
一是该村培育的蚕品种优良。在明万历年间,该村村民培育了一种优良蚕种——“莲心种”,该蚕种因其所产蚕茧小如莲实而得名。使用这种蚕丝,特别适于缫制优质的桑蚕丝。
二是当地地处太湖之滨,河流纵横,有很好的养蚕、缫丝的自然条件。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过程中强调“用清水、勤换水”,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而这条雪荡河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到七里村的淤溪时,河水几经曲折澄清,水清如镜,透明度几达100%。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三是当地村民缫丝技术高超。七里村人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因而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可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南浔阁老、当朝吏部尚书朱国桢在天启二年(公元1621年)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由此可见,明万历后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逐渐在国内市场出名,大贾皆贩于此地,贸于江南及川广地区。
此后,七里村人独特的缫丝工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而且经由这些地区的吸收改进,土丝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而这时各地所产的丝,也统统被称为七里丝了。从此,七里丝成为品质优良的著名土丝,尤其以南浔、七里而著称,后来则泛称江南一带的上等土丝,再后甚至连广东的上等土丝也冠以七里丝之名。
七里丝的名称直到清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前后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后,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由此可推断,“七里”被雅化为“辑里”的时期当为康熙后期(公元1685~1722年),大概是南浔镇的丝商为赞美该丝所为。因“七”与“辑”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因而这并不是无道理的雅化。
明代中叶,辑里丝开始在国内名声鹊起。据传,明朝时南浔朱国祯、温体仁两位相国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推荐给当朝皇上。后来,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七里丝作经丝精织而成。清政府设于苏州、杭州的织造局,还在南浔镇上专设收购生丝的“京庄”。另有专门招揽广东商人的“广庄”。但辑里丝享誉世界,则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了。
辑里丝能在海外名声大振,与鸦片战争之后上海的开埠是分不开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口通商,洋商聚集上海,上海成为新开商埠。它有优良的港口和广阔的长江腹地,又与长江三角洲著名产丝区域相距很近,因而具备了生丝出口的便利条件。由于从这些产丝地运货到广州比运到上海远10倍,利润要损失35%~40%,从上海出口到伦敦、里昂的生丝可大大降低运费,因而,鸦片战争后,上海很快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生丝的出口基地。当时凡长江流域包括浙江的生丝都要经上海转运至海外,辑里丝也正是在这种有力条件下,迅速向海外扩销。
辑里丝在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从上海出口时,还是有丝无经。同治年间,南浔镇周申丝号的老板周味六为满足当时外销市场的需求,始创了专供出口的辑里丝经,也就是用于织绸的经丝,也叫辑里干经、东洋经。周味六仿效当时日本的逆向摇经,将经缫丝车缫制的两丝合为一根丝,再用竹木合制的大小摇车整理,剔除粗糙的丝头,再并捻加工,复缫成丝经。由于质佳工廉,该丝经在国际生丝原料市场上大受欢迎,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纷纷前来购买,一时冠绝世界,成为高品质土丝的世界名牌产品。编印于1916年的《双林镇志》中记载:“双林所产辑里丝,常年出口有三千余包,但后来都销售给附近南浔、震泽的经丝行,由他们收购加工成经丝,出口到海外。”据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寿诞之时,有人曾赠送辑里丝作为礼物而获得了女王的奖赏。
当时的南浔镇成为我国最大的生丝集中市场。在道光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公元1847~1848年)两年里,中国出口的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浙江北部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上述三府中,以湖州府的产量最多。湖州最大的生丝集散地有三,即南浔镇、菱湖镇、双林镇,其中以南浔镇为最大。南浔镇从上海出口的生丝数量极大。据统计,在1880~1934年这50多年里,该镇平均每年出口5420包。清末民初,机器缫丝(即厂丝)兴起,但辑里丝优势犹存,产量仍占全国较大比重,各丝行的各种品牌曾3次参加国家展览、4次参加国际展览,并频频荣获国际、国内各类奖项。
1911年下半年至年底,辑里经的每包价值从常价800两左右暴涨至1250两,这是历年辑里经的最高价格。然而,从1932年“一二八”、“九一八”等事变后,辑里经的年出口量只有300多包。尤其是“八一三”上海抗战后,桑树遭受砍伐,使生丝产量锐减。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纺织机械飞速发展,而辑里经墨守成规,不加改良,最终在国际市场上无人问津,从此一蹶不振。
在这里,我们还需提及湖州丝商“四象八牛七十二只狗”。
南浔成为闻名全国的蚕丝贸易市镇后,南浔镇及四乡大小丝行、经行不下百家,镇上的巨富几乎全是经营丝织业起家的。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只狗”就是这些丝商巨贾的形象比喻。财产达百万以上者,谓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谓之曰牛;三十万以上、不过五十万者,则喻之曰狗。
居于四象之首的刘镛,祖籍上虞。刘镛少年时,南浔辑里丝畅销,他弃学至南浔镇蒋元春绵绸店作学徒,以后又在丝行当了四年学徒。由于机灵好学,尽通丝行经营之道。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后,与人合办正茂经丝行,由于经营有方,迅获丰利。此后,刘独资在上海开设刘贯纪丝号,与洋商直接贸易,以出口为主,且在家乡南浔改设刘振茂丝行,主坐收加工,转运上海,盈利颇丰。至同治初年,已拥有资产白银数十万两。致富后,他又改营盐务,兼并土地,购置庄田,并在上海、汉口、青岛等开放口岸,开发房地产,开钱庄,经营典当业,还涉足金融业,多渠道地扩展资产。至光绪中叶,已富居四象之首。
来源:www.scito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