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价情总览 纱线行情 棉花行情 化纤行情 面料行情 茧丝行情 化纤原料 其它市场行情 企业报价
纺织黄页 印染黄页 纺机黄页 针织黄页 丝绸黄页 化纤黄页 面料黄页 服装黄页 家纺黄页 棉纱黄页
知识技术 纺织基础 丝绸知识 印染技术 纺织标准 纺织技术 服装设计 化纤技术 纱线工艺
纺织资讯 服装服饰 综合资讯 海外资讯 科技信息 纺织证券 纺企动态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湖北:丝绸价格持续走低 桑农挥泪砍桑



       全省鲜茧产量降幅72%,挥舞手中的镰刀,一片片桑树倒下了。

  亲眼目睹周遭桑农挥泪砍桑,远安县桃李村养蚕大户黄开权心痛叹息。砍,还是不砍?他和其他桑农一样,面临两难选择。

  近期,湖北省有关部门在对全省春茧监督检查时发现,全省鲜茧产量由1995年最高产量2.23万吨,降至今年的0.62万吨,降幅达72%以上。

  72%,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黄冈,桑树种植面积由历史最高的24.675万亩减至现在的16.677万亩,降幅达32.44%。其中,罗田县由高峰时期9万亩减至现在的3万亩。

  在远安,2006年,桑园面积4.16万亩,年发放蚕种3万张,年均养蚕两季,年产鲜茧1864吨;今年,桑园面积减至3.6万亩,其中失管面积约0.4万亩,春蚕饲养量不足5000张,产量仅200吨。

  在宜昌市夷陵区,承接“东桑西移”项目,2006年该区桑树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今年萎缩近一半,发放蚕种也由2006年的4万张减至今年的1万张。

  产量下降的背后,是蚕茧价格的下跌。

  受国际市场丝绸价格持续下滑影响,国内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下滑。2006年,蚕茧平均收购价格24元/公斤,2009年下降至16元/公斤,降幅达30%。

  市场无情,桑农积极性严重受挫。

  桑蚕产业遭遇困局

  湖北省部分地方的毁桑弃管,在全国并非个例。

  据中国蚕业信息网发布信息,2008年底,该网对全国16个省份调查统计表明,其中14个省份的蚕茧生产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减产,各地桑农刨桑、弃桑、毁桑改种现象屡见不鲜。

  种桑养蚕,一个传承千年的产业,为何今天遭此厄运?

  长期跟踪观察桑蚕产业的远安县农业局副局长王宏新分析,致命打击是国外市场的萎缩。丝绸产业外贸依存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丝绸主要进口国需求锐减,丝绸价格一路下滑。

  市场需求不足,龙头企业陷入困境。

  以远安县茧丝绸龙头企业德中公司为例,受丝绸价格走低、原材料质量不高、上茧率低、烘折和缫折过大、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该公司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亏损400余万元。

  在市场经济中呛水,德中公司一肚子苦水:企业发展资金运转困难,鲜茧收购资金严重不足,与蚕农矛盾日益增多;传统分散经营模式,蚕农投入有限,新技术推广难,蚕茧产量、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蚕农实际所得收益不断减少。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迫在眉睫

  挥泪砍桑,几多无奈。

  面对风云变幻的大市场,湖北省部分地方近年也曾出现过倒牛奶、杀母猪、砍橘树等类似现象。

  有人说,这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以桑蚕产业为例,当农民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其中时,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收购量,不能承受价格风险的农民只好砍桑弃桑,不能承受价格风险的企业同样面临亏本,这是他们交的市场经济学费。

  然而,省社科院农经所研究院邹进泰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农产品不能简单看待,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企业和农户驾驭市场的能力。

  他说,如果国际市场丝绸需求长期明显过剩,砍桑就是市场规律的结果,不仅必须砍,而且政府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然而,目前是因为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桑蚕产业短期陷入困境,砍桑无疑是资源浪费。

  由于桑农和企业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的足够认识,邹进泰建议,地方政府有必要加以引导和服务,帮助桑农和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如,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适时启动保障机制,出台政策将桑蚕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

  王宏新分析,种桑养蚕可以发展丝绸业,桑叶还可以做茶叶和枕头,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桑蚕产业前景广阔。

  他建议,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利时机,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加大桑蚕茧、桑叶深加工力度,增加附加值,推广先进养蚕技术,促进蚕农与龙头企业成为合作利益共同体,促进蚕农增收。国家也应进一步加大对桑蚕产业发展资金的倾斜力度,尽快建立桑茧产业风险储备金制度。

  调查中得知,砍桑现象已引起了湖北省地方政府的重视,宜昌、黄冈等地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农民和企业理性应对低迷的行情。

 

 

评分:0